【法经论坛】宋立刚教授主讲“运用‘适应性效率’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挑战”

发布者:陈茹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58

9月26日下午,由我校法与经济学院、数字经济与法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人才法律服务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法经论坛”第七十九期之“运用‘适应性效率’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挑战”在文澴楼628会议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项目负责人宋立刚教授主讲,法与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赛男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经济学院副院长张鸿武教授、文澜学院荣昭教授作为与谈人,众多学子积极参与。

黄赛男对宋立刚教授以及到场的嘉宾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介绍本场讲座的背景、框架与主题。宋立刚教授以“适应性效率”为核心分析框架,结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与詹姆斯·布坎南的理论,提出了融合“市场三大功能”,即配置功能、发现功能与创造性功能的新型制度经济学视角。他指出,中国四十多年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动态、非线性的过程,传统新古典经济学难以全面解释,而制度经济学因其强调制度内生变化与学习认知的作用,更能贴近中国改革的实际。

宋立刚教授进一步分析,将布坎南提出的市场三大功能融入诺斯的“适应性效率”概念,不仅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力,也为理解中国市场化进程提供了新路径。他特别强调,市场的“发现功能”与“创造性功能”在中国分省数据中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民营经济比重提升、研发投入增加与市场化制度环境的改善,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在谈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时,宋立刚教授指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统一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等问题依然严峻。他提出三大战略方向:一是深化供给侧改革,构建全国一体化大市场;二是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三是推动全球经济再一体化,坚持对外开放。他强调,“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相结合,是实现“适应性效率”提升的关键

讲座尾声,宋教授还就数字货币、美联储政策、养老金赤字等热点问题与在场学生互动。他鼓励青年学子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拓展人际连接、注重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并以阿玛蒂亚·森“人的自由发展”理念勉励大家,学习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提升生产力,更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统一。讲座结束后,宋立刚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


【嘉宾简介】

宋立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并在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讲授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课程,2019-2020年曾任该学院经济学系主任。长期担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经济项目主任,并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国经济前沿丛书》主编,以及“中国经济前沿年会”主持人。曾任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在中国和越南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改制项目主要专家、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可行性报告的主要起草人。早年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中美福特基金会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班培训中心主任,以及由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美国-中国文化交流委员会共同成立的中美经济学教育与交流委员会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