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杂志刊发DeepSeek里程碑论文
DeepSeek科研团队近日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论文,首次披露其R1模型训练成本仅为29.4万美元。论文由创始人梁文峰等人署名,显示该模型采用512块Nvidia H800芯片进行训练,总计耗时80小时。与美国OpenAI动辄上亿美元的基础模型训练成本相比,这一数字极具冲击力,引发外界对中国参与全球AI竞争的再度讨论。
《自然》对R1论文发表评论,称其“意义重大”,强调DeepSeek R1是首个通过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的大型语言模型,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向透明和可重复性迈出重要一步。依靠独立研究人员进行严格评判,是应对当下AI行业普遍存在的炒作与“黑箱”化的重要途径。它呼吁更多科技公司效仿此做法,以降低人工智能在缺乏验证下快速扩张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二、中国脑机及AI技术快速发展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赛道。长期以来,美国凭借马斯克旗下Neuralink等企业在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保持领先,其芯片植入和大脑信号解码技术引领行业。近年来中国初创企业在政策推动下加速崛起,逐步缩小差距。2025年,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截瘫患者通过植入装置实现意念操控电脑的案例,引发业界高度关注。这类技术不再局限于医疗康复,还被寄予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乃至消费电子变革的厚望。
中国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脑机产业发展。今年7月,跨部委联合声明提出到2030年打造两至三家全球领先企业,并构建完整生态体系。这一战略路径与“中国制造2025”中电动车、半导体等产业的崛起相似。政策层面已出现具体落地措施:国家医保局将“侵入性脑芯片手术”纳入报销目录,药监部门优化审评程序,北京、上海两地正在建设覆盖实验室、医院与企业的产业集群。这些顶层设计有效缓解了初创企业常见的监管壁垒。借助政府扶持政策、浙江大学科研力量以及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的投资,杭州逐步形成涵盖模型、芯片、机器人及脑机接口的创新生态。这种城市级集群效应与国家政策合力,为中国在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融合上的突破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英美达成“科技繁荣协议”
英国与美国近日签署了一项名为《科技繁荣协议》(Tech Prosperity Deal)的合作协议,聚焦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及民用核能等前沿领域。
根据协议,美国多家科技巨头承诺将在英国投资总计310亿英镑,以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发展。微软宣布将在英国累计投资220亿英镑,用于扩展云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并在伦敦东北部劳顿建设英国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英伟达则将在英国部署12万台GPU,并携手OpenAI推动星际之门(Stargate project)的英国落地。云计算公司CoreWeave也承诺15亿英镑投资,将与苏格兰企业DataVita合作建设节能型数据中心。英国政府预计,这些合作不仅会提升国家人工智能与数字基础设施能力,还将在英格兰东北部等地创造超过5000个就业岗位,带动数十亿美元的私人投资。
四、欧盟发布科研基础设施战略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研究与技术基础设施战略》提出多项举措,旨在通过强化科研与技术基础设施来支撑欧洲的科学卓越与产业竞争力。该战略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科研突破与技术应用落地,从而提升欧洲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并确保战略自主与数据主权。该战略将聚焦人才吸引与培养。欧洲科研与技术基础设施不仅是科学突破的基地,也是全球人才的磁石。委员会将推动专门的人才战略,吸引国际科研人才,并通过培训、交流与技能提升计划强化科研与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涵盖从技术人员到科研领袖的全链条。同时,加强对管理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训,使基础设施不仅服务科研,更成为深度科技创新生态的核心支点。
五、美国收紧H-1B签证政策
9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未来企业若要为外籍专业人士申请H-1B签证,每年必须缴纳10万美元费用,否则不得受理。此举旨在遏制企业对该签证的过度依赖,并推动美国企业优先雇用本土劳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直言,美国只需要“有价值的人”,企业应自行评估哪些外籍员工值得这笔高昂支出,否则应当返回原籍国。
白宫在公告中援引数据指出,自2000年至2009年,美国STEM领域劳动力从120万人增至250万人,但就业增长率仅44.5%。与此同时,计算机与数学类岗位的外籍劳工比例从2000年的17.7%攀升至2019年的26.1%。公告批评,一些企业利用H-1B签证将信息技术岗位外包给低薪外籍员工,从而挤压美国本土劳工的就业机会。例如,某软件公司在2025年申请到5000张H-1B签证后,同时裁员1.5万人;某IT企业取得1700张签证后,也在俄勒冈州裁撤2400名员工。
根据新政,企业除非获得国土安全部基于国家利益的豁免,否则从下一轮抽签开始必须为每张签证支付10万美元。H-1B签证一直是科技公司等行业的重要劳动力来源。美国每年发放约8.5万张新签证,其中65,000张面向普通申请者,另有20,000张保留给拥有美国硕博学位者。去年政府共收到42.5万份申请,远超供给,只能依靠抽签决定资格。统计显示,新签证持有者超过七成来自印度,中国占12%,其他来源国包括菲律宾、加拿大和韩国。